“五一”假期前夕,盂县东公路管理段十八盘道班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内讨论207国道的养护工作,班组成员并未因假期临近有丝毫懈怠。“恭喜你们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一条信息出现在盂县东公路管理段十八盘道班班长陈晋凯的手机上。仔细核对后,陈晋凯脸上露出了笑容。
“十八盘”、十八弯,位于盂县北下庄乡北部白马山中段,宛如一条巨龙,在壮丽的群山之间盘旋而上。沿着207国道上山,一路上,道路两侧都是崇山峻岭、险峰峭壁,虽然弯道较多,但路面平整开阔,早已不是过去让很多司机闻之色变的崎岖险道,每转过一个弯,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这一切,离不开驻守在十八盘道班的一代又一代养路人的坚守和付出。
十八盘道班成立于1972年,是一个有着50余年历史的老道班。目前道班共有7名工人,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33岁。
陈晋凯是班里唯一的“90后”,也是道班新一任的班长,已经在这里工作了7年。早上8点,他和同事一起到道路上进行养护工作。7个人要负责国道207线近15公里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的日常养护任务。日常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巡路:排查沿线安全隐患、清理路肩边沟杂物、修剪行道树、修补路面坑洼……“十八盘”路段地势险要、坡陡弯急,养护难度非常大。
去年7月,盂县多次遭遇强降雨天气,暴雨致多路段出现水毁险情,道班及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全体职工全天待命,组织开展应急抢险、边坡滑坡处理、倒伏路树清理等各项工作。
今年2月,持续多日的强降雪导致公路积雪深厚,车辆无法正常行驶。道班全体员工不惧严寒,昼夜奋战,采用“人工+机械”的方式清除路面积雪、撒布融雪剂,坚守在除雪保畅第一线。同时他们第一时间“解救”被困车辆,妥善安置滞留司乘人员并提供住宿和餐食……凛冽的寒风中,橙黄色的身影成为冬夜中“最亮的光”。陈晋凯说:“我们养护的路段,全线坡度大于7%的极限纵坡有13处,小于极限半径的弯道有50余处,车流量大,日常养护难度大,尤其是在雨雪雾等特殊天气,难度更大。”
多年来,十八盘道班成了司乘人员停留的“驿站”。大到应急物资库、便民服务室、司乘人员休息室,小到修车工具、药品箱、充电器、热水桶,应有尽有。建班至今,他们救助过的车辆、群众数量已无法统计,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一面面锦旗,是他们奉献的见证。
手上厚重的老茧、脸上的皱纹,是道班工作人员日复一日辛勤工作的印记。很多年轻人追逐城市的繁华时,陈晋凯却走入深山。当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时,陈晋凯说:“我的父亲也是养路工人,从事这份工作40多年了,我从小受他的影响,感受到这份工作对道路畅通、安全出行的重要性,所以长大以后也选择做一名养路工人。”
陈晋凯的父亲陈俊北是盂县公路段芝角道班的班长,1979年参加工作,去年12月光荣退休,他无怨无悔地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公路养护事业上。在十八盘道班,一批批养路工人像陈俊北一样,将青春奉献给公路养护事业。
来到十八盘道班旧址,绿色的门窗、石砌的墙壁见证着十八盘道班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工作环境。走进窑洞,墙上的一张张老照片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光辉岁月。过去条件艰苦、工具简陋,一柄铁锹、一把扫帚、一辆平车就是全部“家当”。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老一辈养路人却将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诠释到了极致。从砂土路到水泥路面二级路,“十八盘”的变迁,凝结着一代代养路人的汗水。
盂县东公路管理段十八盘道班司机王铁军是十八盘道班年龄最大的工人,见证了十八盘道班的变迁,他说:“在这里干了20多年了,冬天我们以雪为令,雨天一身泥,热天一身汗,但能保障道路畅通,再累心情也舒畅。”
近年来,十八盘道班持续在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增加硬件设施投入,努力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增强道班养路人“以班为家”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道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先后研制出贴缝带、压缝滚、桥梁伸缩缝清理器、泄水孔清理器等7项小发明,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养护成本,而且激发了职工的创造力。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几十年变迁天翻地覆。道班建设的变迁,是公路事业进步的缩影。变化的是环境的改善、技术的革新,不变的是十八盘道班工作人员“扎根山区、服务社会”的初心。
“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干,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好!”这是大家最朴素的心声。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橙黄色的身影伫立在“十八盘”的群山之间,看车来车往,守护着道路的安全通畅和千家万户的欢乐团圆。
-LE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