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江西省重点工程遂(川)大(余)捷报频传:历时23个月鏖战,全线最长的特长隧道——五指峰隧道实现双幅贯通,紧接着文昌隧道双幅贯通,江西省交投集团副总经理李伯殿到场祝贺。至此,该项目全线16座隧道全部顺利贯通。遂大高速全线 127公里,隧道却有16座单洞合计总长57公里之多,其中特长隧道4座(最长隧道4.93公里),长隧道5座,作为江西省山区隧道施工示范项目,全线16座隧道实现了“零”开挖进洞、“零”初期支护开裂、“零”初期支护大变形、“零”塌方、“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实现了项目进场之初响亮提出的“5零”目标,实现“隧隧”平安,这在全国公路隧道施工中较为罕见。
克难攻坚显智慧
隧道施工不怕长,就怕地质条件差。
当地山清水秀,而隧道开挖后却是不一样,A标二分部牛拦岗隧道就是其中之一,犹如“在地质博物馆里打洞”。
牛拦岗隧道地处山间洪水体表径流及地下水的排泄通道,沟谷有常年流水而且就在隧道上方,开挖时强风化花岗岩伴随着泥沙夹带孤石,形成突水涌泥现象。隧道施工过程中,累计穿越突水涌泥30~40米。
如何穿越“水帘洞”“涌泥路”,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根据现场细心观察,浅埋段为两山体交界山凹,通常受天气降水形成短时汇集水流。为此,项目团队选择连续的晴朗天气集中施工,并根据围岩实际情况采取超前地质预报、水平钻探孔,先探测前方地质情况,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和开挖方法,确保了该浅埋段施工顺利通过。
C1标西峰隧道出口进洞后150米,就要头顶G220国道,作为项目建设材料运输的主要通道,行驶着不少几十吨的重型车辆。
洞顶到国道220线埋深约为25米,既要确保国道通行无阻,又要面临“掏空”。为此,项目团队在开挖距国道220线外侧边缘15米处时,将道路改移至临时通道。在洞内开挖穿越国道220线100米,完成开挖防护直至洞内二衬混凝土支护也穿越国道后,才在让车辆从临时改道改回原有的国道上,保证洞内开挖施工和洞顶上面的国道220线行车安全,稳打稳扎成功“突围”。
全线16座隧道能实现“5零”目标,跟项目办一系列举措息息相关。项目办要求严格控制掌子面一次开挖长度,限制全断面法开挖;要求认真做好监控测量工作,隧道进洞后,推行“岩变我变,动态设计”,每循环观察掌子面围岩情况,根据实际围岩情况调整支护参数和开挖方法,保障隧道结构安全和开挖安全,做到“不为塌方买单”。
创新用心品质佳
遂大项目从设计优化、材料应用、工艺工法、监测预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攻关近两年隧道施工得到业内好评,成为一张“品质隧道”遂大金名片。
“零开挖”让工程与美学相结合。进洞施工是最容易出现坍塌的环节,但遂大高速一线执行了隧道“零开挖”进洞施工理念,洞口既没有大开大挖,也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又防范了洞口边仰坡的坍塌,实现了洞门与周围地形协调统一,使工程与美学得到有机融合。
湿喷工艺减少污染提升质量。隧道初期支护长期以来采用干喷工艺,产生大量粉尘不仅影响作业人员身体健康,而且回弹量大、质量控制难,令施工单位头疼不已。遂大高速全线16座隧道都采用湿喷技术,让机械手代替人工在充满泥粉的环境下作业,不仅降低了隧道喷护污染,保证了员工身体健康,有效控制了工程质量。
不锈钢台车提升平整度光洁度。目前国内用于施工的隧道二衬台车,面板普遍选用普通碳素钢板为原材料,表面常常会出现锈蚀,造成隧道二衬光洁度不够。而遂大高速全面推行的二衬台车采用不锈钢复合板,提升了耐腐蚀性,而且平整度、光洁度更高。
数字技术来赋能
遂大高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践行数字施工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工地”,助力百年平安品质工程落地生根。
江西省首个隧道数智管理平台。打造了围岩信息智能感知与施工动态管理平台,运用三维摄影测量、激光扫描、红外、随钻等多个传感手段,快速感知开挖面围岩结构全要素信息,智能评定围岩等级,自动分析、反馈合理支护参数,为隧道建设装上“智慧大脑”,实现“岩变我变,动态设计”。
远程诊断智慧研判准。传统隧道围岩的研判,存在数据获取难、信息传递缓慢、成本高等一系列弊端。邀请上海同济大学朱合华团队利用5G数字化技术,为相隔千里江西的阳明山隧道地质进行“把脉会诊”。在阳明山隧道现场用手机,将掌子面照片通过手机上传到IS3智能服务云端,整个过程从现场拍摄,到三维重构,再进一步进行分级、分析,最后反馈回现场,仅用时10分钟左右。不仅能对隧道进行智慧研判,还实现研判精准、高效。
云端检测数字护航。在隧道关键部位安装沉降、位移、受力等传感器,采集数据经初步运算后通过5G无线网络输送到云服务器分析处理,再下发到后端监测平台,这样能够实现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对隧道进行监测,高效安全地分析隧道掘进。
如今,遂大高速全线16座隧道安全顺利贯通,这条蜿蜒“长龙”正在建设者的“画笔”下初显身姿,逐渐成形,江西革命老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通道日子也越来越近。
【校对:苗挺节】
-LE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