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由于各领域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天然壁垒,导致信息难以共享和流通,成为阻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提升的难题,“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等概念也随之出现。
大部分数据没有高保密和隐私要求
6月27日,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陆化普在第八届(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主题论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论坛”上表示,目前交通运输数字化的数据基础依旧薄弱,应用协同性不强,不同方式和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纵向的全国一体化协同较少,横向的综合应用尚未完成,缺乏完整充分的联动,安全保障水平和发展环境都有待改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关于实现数据共享和打破信息孤岛,普遍的担忧来自数据共享的隐私问题。他指出,可以先将数据分为具有保密和隐私要求的数据、脱敏后可共享的数据和没有保密与隐私要求的数据。而目前可用于交通运输信息共享水平提升的数据,大部分都没有高保密和隐私要求。
陆化普指出,公路的数字化目前还存在数字化制度标准体系不完善、数字信息采集能力不足、数据治理亟待加强、一体化协同智能应用整合不完全、智慧化应用场景缺失较多等问题。
数字化是手段而非目的
陆化普强调,科学推进数字化的关键是认识到“数字化是手段,而非目的”,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解决实际的交通运输问题才是目的。衡量数字化是否是科学的指标并非数字化的程度,而是通过数字化得到的数字资源是否能够用于交通运输水平提升。
“用得好它(数字资源)就是生产要素,是巨大能量,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他说,“用得不好,放在仓库和内存里,它就啥也不是。”目前,为交通运输搭建的各类系统平台及其功能都具有一定寿命,如果不及时使用,就很有可能导致其老化甚至过时。“所以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并把重点放在对问题的分析研判上。”陆化普表示,“分析研判到位了,解决方案的建立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基于问题的分析研判,进而需要考虑的是经济投入。“分析重点应用场景是花小钱办大事的重要捷径。”他说,“重点应用场景就是数字化的主攻方向,抓住重点应用场景,就是抓住市场机会,推出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字化应充分释放存量基础设施效能
目前,公路网络内各路段的限速普遍是固定的,这就导致设计时速坚持的是保守的底线思维,然而公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则能够在路面行车条件允许时,实时调整限速,充分释放其通行能力。
“遭遇路面结冰时,智能化的公路能够准确地识别不同路段路面的湿滑程度和摩擦系数,从而提供实时准确的安全行驶时速建议。”陆化普说,“相反,当路段交通量减少、路面较宽、平整度好、摩擦力强的情况下,提出抬高限速的建议,充分释放公路的通行能力。”
他表示,当路面条件能够支持100公里的安全行车时速,却因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只能降低行车速度,是对基础设施极大的浪费。
-LEYU